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
他又说: 哲学大别有两个路向:一个是知识的,一个是超知识的。析言之,便说阴气和阳气。
亦即性也,是吾所固有,故于此而言复也。则基于日常实践中修养工夫深纯,达到人欲尽净,天理流行,直融天地万物为一己。听而无非礼焉,欲即理也。本根等者,则克就现象而推原其实相之词。自来谈本体者,多与原因意义混淆,实足使人迷惑也。
辩证法本不为偏端之执也。第三以纯任天真,谓之自然,这是人生论的说法。……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
孔子曰:殷已悫,吾从周。实际上,这里面存在一个极大误区:即孔子虽然创立了儒家学派,发展了儒学理论体系,但儒家学说内涵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但直到目前,当今社会各种问题的解决,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等问题的探讨,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乎魏、晋,儒风盖已衰矣。
二是从1978年底到现在这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上仍然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政治意识形态,但文化建设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普遍化而在实际上已偏离政治控制,倾向西方思想文化体系,故今日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价值观等可谓是不中不西、不伦不类,实际已近真空状态,特别是传统儒家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价值观遭到严重抛弃和践踏。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进入专题: 儒学 儒家 。郭沂先生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指出中国当今社会至少存在文化创新危机、民族认同危机、社会风尚危机。但在基层则合而为一,通称师儒。《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正因为儒学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处于国家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正统地位,所以她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道统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儒学中作为古代王朝政治意识形态的那部分虽然过时了,但作为民族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价值观的这部分,是没有阶级性、时代性的,甚至是没有民族性、没有国界的,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是永恒的、不变的,只要中华民族存在,她就会存在。
可见,孔子之前,已有不少《春秋》史书作为国学乡学的教材使用。故《礼记·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东汉以后,学徒数万,章句渐疏。其中,《元史》明确指出:前代史传,皆以儒学之士,分而为二:以经艺专门者为儒林,以文章名家者为文苑。
其中,姻即婚姻之亲,任即诚信,恤即慈善济贫。其原因有二:一是任何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是不可能凭空构建的,必须在已有传统的基础上建设,因为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沉淀过程、认同过程、践履过程,不是执政者一纸文件、学者几篇论文便能够确定和推行的。……终明之世,学案百出,而经训家法,寂然无闻。一、儒是先秦时期华夏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承者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或体现在本民族的宗教里,或凝聚为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一个人可以打倒、一家之说可以批判,民族之学、国家之教,只能发展不能打倒,只能修正不能批判,犹如不能抛弃自己的父母、祖宗一样,也恰如欧美发达国家至今仍然谨守基督之教一样。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
综上可知,西周师儒共同承担着国家思想文化的传承大任,师负责道德品格、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工作,儒负责行为与技艺、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诗》《书》《礼》《乐》四术由儒者掌握并传授,这大约是后世儒术之称的来历。首先我们看儒学基本理念来自中华先民的脉络。
这一点,儒学先贤早就指出过: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这是儒家日新其德重要思想的来源。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至于礼学,有《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在,明白昭示着儒家礼学是在夏、啇、周三代礼制基础上综合提炼而成的。
这些都表明前孔子时代,六经作为传统经典不仅是各级学校的教材,也是社会贵族阶层普遍诵读的书籍。意识形态包括社会政治的、社会伦理的等类型。絜静精微,《易》教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学是同中华民族生死与共的。
《尚书·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尚书·尧典》载尧的政治纲领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据贾公彦疏,这些师儒多是退休乡贤,联即乡闾弟子连合而同就师儒受教。从元代开始,更是直接将地方各级学校改称儒学,设各级儒学提举司,置儒学正、儒学教授等师职,并推广到边疆地区,在各民族地区都普遍设立了儒学。
《尚书·大禹谟》载舜、禹的为政信念是: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
儒学的两大主要理论是仁学与礼学,仁学是关于做人的心理方面的原理,礼学是关于做人的行为方面的规范。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敎民者。如《孟子·尽心下》: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尚书·洪范》则具体列出三德范畴: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尚书·泰誓上》:同力度德。大司徒的教职、教典具见《周礼·大司徒》所载十二教,其前六教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
这个一以贯之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儒学基本理论与内涵并非单纯是孔子、孟子等圣贤的个人发明、创造,而是中华先民自原始以来在中原大地累积而成。历代正史均有儒林传记载经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经学著作,其它诸子则没有这样的专传。
……是故两汉名教,得儒经之功。《尚书·太甲》:惟天无亲,克敬唯亲。